老王生命垂危時,交代妻子說:「我有心願未了,請你發誓務必替我完成。」
妻子含淚答應說:「沒問題的,只要你說,我一定盡力完成它。」
「我死後,希望你嫁給隔壁的小陳。」看見妻子滿臉疑惑,老王繼續說:「那傢伙去年賣給我的那輛舊車差勁透了,我也要讓他嘗嘗受騙上當的滋味。」(殷登國輯)講義堂
- Jan 30 Sun 2005 17:36
為夫報仇
- Jan 26 Wed 2005 20:14
人去樓空後的餘音
可不可以有一天,我的世界只有現在,沒有過去的包袱與未來的期待,只活在當下,精采萬分的淋漓盡致。再度想你,每每人去樓空時,心情都需要一些寂靜來讓我失落一下,再慢慢恢復一個人俐落的日子,努力的抵抗著那一股想你的力量,好辛苦,好辛苦.但我沉溺在那痛苦與快樂之間,每每失去自我於想像中.一直有一個夢藏在心中,許許多多不一樣的場景,訴說著相同的主題.當你又再次出現帶著我要的幸福.
- Jan 23 Sun 2005 23:25
情話的弦外之音
- Jan 22 Sat 2005 01:43
就笑一下摟
教授在教室黑板上寫著: 「I will meet the class at 5:00.」
(我會在五點來上課)
幾個剛到教室的學生看到留言,就開玩笑地把class的「c」擦掉,變成~「I will meet the lass at 5:00.」
(我會在五點會見情婦)
當教授回來看到黑板上的留言被修改後,他拿起板擦,又把lass的「l」擦掉,變成~「I will meet the ass at 5:00.」
(我會在五點會見驢子)
然後對著學生說:「驢子們,上課了!」
- Jan 20 Thu 2005 20:50
suddendly
突然之間有一股重重的失落感,就是失落.沒有原因,沒有預兆.倒在床上,想大哭,當然無法哭出來.想發洩一下也沒辦法,心裡的一個聲音告訴我該是時間起來去用功摟!!!想想也是,就來這邊發洩,讓情緒有出口.有時候就是會這樣,雖然沒有任何事不對,但就是心情糟,所有知道的方法都不能讓自己開心振作起來,難道就這樣繼續糟下去ㄇ?????????真是無語問蒼天阿!!還是要唸書呀,說不定念一下心情煩悶就會離開,轉移注意力其實也是不錯的一招.或者,想明天去吃什麼好料的午餐ㄋ?ㄏㄏ,明天又要破戒啦!!
- Jan 18 Tue 2005 23:58
哎呀押
自傳寫不出來,小煩. 原來我的人生其實可以一筆帶過阿!!其實是我沒好好細細的去翻閱,有時也需要人家提醒,才會驚覺原來我有這樣的特質阿, 所以別忘了,當看到你身旁的朋友的優點時,要多多跟她說喔!!!讓他了解自己,使他與眾不同,突顯優點,展現自我,更有自信與魅力. 要回去寫自傳摟!!!!
- Jan 16 Sun 2005 18:48
緒
- Jan 14 Fri 2005 22:59
時間
時間一步步的向前,催促著我要加緊往前行. 縱使我想悠閒的到處晃晃,心情也不會好. 那就忙吧!!我跟我自已說, 等到我突然閒下來的時候,再去勤奮的享受~休閒時光. 加油摟!!!
- Jan 14 Fri 2005 22:56
謙遜的大樹
「當你地位低微時,你對人謙恭,這並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
- Jan 14 Fri 2005 00:08
產科醫生悄悄發起新運動(摘自康健)
37歲的日本皇妃雅子在歷經流產與試管手術後,過年前終於產女;電視新聞女主播盧秀芳、張雅琴、周慧婷去年努力「做人」成功;林青霞四十多歲時生第一胎,去年快50歲還生第二個女兒;好萊塢影星珍西蒙47歲生雙胞胎兒子,……。
不斷有名女人停經前還能做母親,不孕症專家高談闊論新科技,再再引人談論,也加強了很多女性想仿傚,等到35歲以後再來考慮做媽媽。
對有能力、有企圖心的女性來說,成就感+事業+財富+自由,相對生兒育女,的確兩難。你要衝刺時,兒女綁著你;你若沒有他們卻又遺憾,所以就一天拖一天想要等到有一天。
這種情況很多國家都發生,美國自1970年代以來,30歲以後才生頭胎的比例是以前的4倍。而根據衛生署的生母年齡統計,台灣35歲以上當母親的女性,由1976年的3.7%增加到1999年的7.8%,23年間增加了一倍。
進入21世紀,科技仍在飛躍,卻也開始有聲音叫婦產科醫生與女性再多想一下。
小小卵子很難影響
一位電視女製作人42歲時覺得自己事業衝刺穩定想要孩子,打針吃藥做手術,努力了兩年,仍無消息,「工作我可以控制成敗,但對身體裡那顆小小的卵,我卻再努力也影響不了,這真是太可怕的挫折感,」這位44歲的成功職場女人說。
不孕症與婦產科醫師蔡博鋒常勸有心做母親的女性,「不要太斤斤計較自己的生涯規劃,」並且「千萬不要以林青霞為師,畢竟那是少數。」
因為事實上,不論生殖科技再怎麼進步,人類的生理一點也沒改變,身體就是會隨著年齡增長一直老化下去。
女性一出生就有200萬顆卵子,青春期只剩30萬顆,從青春期到三十多歲,每年都有卵子流失,一過了37.5歲之後,老化流失的速度更快。終其一生,用來排卵生子的濾泡,才400~500顆。
健康的男女在25歲左右如不避孕,每個月都有四分之一的人可以懷孕,但到了30歲,受孕率降低,到了35歲以後與40歲出頭,受孕率每年下降5~10%。
到了43歲,老化的卵更可能發展為染色體異常,胎兒畸形發展。
流產的風險也隨年齡老大而增加,25~30歲的機率是15%,40歲以上就變成40%了。
有些女性私下說,沒關係,到時做試管嬰兒。但根據英國生育與胚胎管理局報告指出,不到28歲的女性做試管嬰兒成功率20~25%,但40歲以上的女性成功率不到5%。
除了「卵子」因素,高齡女子也容易產生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及輸卵管阻塞、骨盆腔粘黏,都不利於生育。
計劃晚育的女性常使用保險套,但科學家懷疑女性的免疫系統需要一些時間,才學會接受異物(男性精液)進入。如果女性免疫系統不接受異物,後果不妙:一再拒絕新的胚胎,變成不孕;或躲閃外來組織,變成習慣性流產,或影響胎盤,切斷對胎兒提供氧氣與營養,造成死胎或新生兒體重偏低。
依賴用人工方法協助生育,容易造成多胞胎,而冒著孩子出生罹患腦性麻痺或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
美國疾病管制局最近報告出爐,也懷疑人工協助懷孕生下來的孩子,出生時體重不足或嚴重不足的風險率,是自然懷孕的2.6倍。而體重不足的嬰兒又常發生心臟與心智不健全。
英國《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則發表研究說,不論是在培養皿受精或直接用針將精子注射入卵子的試管嬰兒,出生時有8.6%的風險發生心臟病、腎臟不正常、唇顎裂等缺陷,而自然受精出世的嬰兒這些風險率為4.2%。
這兩項研究太新太嚇人,引起醫學研究界討論,英國雷瑟斯特大學產前流行病學家庫莉慈說,「不是為了恐嚇大眾,但要父母知道醫學界是有這樣的討論。」
醫界與公衛界警覺太多女性不知道老化是不孕症常見的主因,誤以為科技可以解決問題,為了逐漸有共識,應該有人出來說些話。
「妳不要在你身體沒有選擇時,才要選擇做媽媽,」美國不孕症協會執行長梅森說。
產科醫生的自省
美國婦產科界開始反應,「醫生需更有社會責任感,不能只為兜售生意而吹噓科技,卻不教育女性。」「可能很多不孕專家樂見夫婦延遲生育,因為結果是他們有錢可賺」。
不過很多醫生不願冒風險被指控「干涉女性身體自主權」,所以多半只委婉告訴高齡還想墮胎的女病人,30歲以後懷孕不容易。
歐盟生殖學與胚胎學學會的產科專家妮格蘭急得問道:「難不成還要政府介入?」
有些國家開始大力公開宣導而不只靠醫生私下解說。
像荷蘭就發起運動說「聰明的女人及時懷孕」,現已成為一般人琅琅上口的流行句。
美國的不孕症協會則在醫生診所發放宣導單張,教導年齡如何影響生育能力的知識。美國生育醫學會則在大城市的公車上貼宣導廣告:「高齡使你生育能力降低,二十幾與35歲以前比較容易懷孕」。希望不只女性明瞭殘酷事實,也有助醫生跟女病人解說時阻力減少。
香港的新運動是勸女性早點做好計劃,要不要與何時養兒育女。
台灣的公衛界也悄悄有些動作,不過引起一些女性不悅。一位住在台北市永康公園附近的女性就投書批評公園旁掛起的宣導布條是「開倒車」、「把女性視為生育工具」,她措辭激憤。
也許有一天科技可以在女性23歲大專畢業時,先驗血預知她40歲時生育力如何,而可規劃生涯;也或許有一天卵子老化之謎終將解開,老化得以延後。但無論成就如何驚人,人體基本沒變多少,要否與何時生兒育女,仍將是每個人自己必須做的抉擇。